第(2/3)页 吃油炸食物,肯定热气,不备些凉茶怎么行。 孙山也说道:“嬷嬷,等找到作坊管事,南哥就可以回来了。等他回来,让他亲自谢谢你。” 汪嬷嬷连忙摆手说:“老爷,谢什么。这些是我应该做的。” 孙山在孙大力等护卫的护送下,浩浩荡荡地去大鸟村了。 同行的还有王县丞,毕竟王家也是大股东之一,怎么也要看一看生产的进程。 最重要的是王县丞是修路的负责人,春去秋来,一年两次的徭役又即将来临了。 趁着春耕未来之前,把徭役服了,往后就能安心进行农业生产了。 王县丞摇头晃脑地说:“大人,我看不仅作坊的路要修,去作坊的路也得重新修一修,这可把我这个老骨头颠簸得要死了,实在太难走了。” 王县丞说得很对,沅路县的路的确不好走,比黄阳县还不如。 不过这事得怪上一任知县,在位的时候竟然也不搞一搞路,只顾着修官署。 孙山问道:“王县丞啊,之前的知县怎么不把路修一修啊,也不用现在这么难走了。” 说到上任的知县,王县丞也有意见啊。 官府的税收,大多数是知县拿了,他们这些下属才分了那么一丁点。 幸好家里不是靠衙门收入,而是靠衙门的权利,要不然王县丞肯定对着干。 对比如今的孙山,王县丞发现没好到哪里,他们这些下属依旧没得到银子。 唯一让人心服口服的就是孙山做账做得明明白白。 衙门的收入多少,支出多少,都能清清楚楚的查阅。他们得不到,孙山也没得到。 不患寡患不均。 这么公平,官吏们抱怨归抱怨,但也不敢提意见。 老大不拿,小弟怎么拿? 王县丞偷偷摸摸,小心翼翼地让家里的账房先生看了看账单,结果毛问题,让人错愕不已。 王老太爷低声问:“儿啊,孙大人不是村里来的吗?怎么一点也不贪?带了那么多人手,光光护卫就十五个,还有师爷,后厨等等,一年单单给工钱也要不少,他的钱哪里来的?” 第(2/3)页